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Connor 火必交易所钱包 2025-07-21 4 0

【资料来源于央视财经、大河报、海报新闻、澎湃新闻】

7月20日晚,央视财经曝光了山西稷山县农村公厕“建而不用”“只在领导视察时才开门”,迅速引发关注。当地的村民称,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,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。有村干部回应称,因为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,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,所以村里继续让村民使用老旧旱厕。

7月21日,稷山县政府官网发布情况通报称情况属实,当地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,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。同时县纪委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。

当地回应:安排整改,严肃追责问责

21日上午,大河报《看见》记者就此事致电稷山县县委宣传部,其工作人员回应称,县委很重视,第一时间对此事进行处理,具体以官网发布的信息为准,“正在处理,领导基本上晚上都没休息,一直在处理”。

另据稷山县政府官网21日发布的情况通报称,7月20日晚,央视媒体对该县农村公厕未能正常开放公开报道后,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,立即组织人员对媒体报道的情况进行实地核查,确实存在此类问题,情况属实。

对此,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,安排部署整改工作,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,切实把资金、人员、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,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。同时县纪委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。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情况通报

新厕锁门旧厕熏人农村高标准公厕“建而不用”

村民: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才会开放

据央视《财经调查》报道,山西稷山县多村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、关着门,成了村民口中“只好看不好用”的摆设。一边是崭新的公厕“铁将军把门”,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“脏乱差”的老旧旱厕,建好的公厕为何长期大门紧闭?

展开全文

部分群众给《财经调查》栏目提供的视频画面中,有的公厕外观设计精巧,选址也贴近村民日常活动区域,单从规划上看,确实考虑了便民需求。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可就是这些本应常年开放、随时能用的公共设施,却被长期锁着门、闲置着,当地村民们只能看,不能用。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部分群众举报的“建而不用”“建后失管”是不是真的存在?原因究竟是什么?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来到了运城市稷山县进行调查。当地不少村民向记者反映,这两年村里确实新建了公共厕所,看上去干净整洁、设施也挺全,但村民们却很少使用过,有的公厕甚至一次都没向村民开放过。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顺着村民的指引,记者看到了这些新建的公厕。而在这些大门紧锁的崭新公厕不到100米的地方,旱厕刺鼻的异味扑面而来。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,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,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。

记者在“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”上查到,“稷山县2023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项目(新建公厕)合同公告”显示,采购人为稷山县农业农村局,合同金额230.28万元,计划新建23座公厕,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。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花20万元建成的公厕却只能看不给用

村干部回应:老百姓素质低 上完不冲

记者在稷山县多个村镇进行实地走访,在稷山县太阳乡东里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,有一座建成后从未开放的公厕。工作人员确认,这座公厕同样属于去年新建的23座之一。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尽管这座公厕去年就已经建成了,但始终都没有对外开放,村民日常仍在使用露天旱厕。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当记者提出打开新建公共厕所的要求时,工作人员以没有钥匙为由拒绝了。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东里村村干部表示,公厕花20万元建成,村里边这个老百姓素质低,上完厕所不冲也不刷,卫生纸乱扔。

嫌弃村民素质低、农村公厕被指领导视察才开门 官方回应:严肃追责问责

这座公厕内全新的设备一应俱全,但因为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,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,所以村里继续让村民使用老旧旱厕。

媒体评论:农村公厕应力避建设运营“两张皮”现象

对此,澎湃新闻发布评论称,农村公厕应力避建设运营“两张皮”现象。文章称,当农村公厕沦为中看不中用的“花瓶”“摆设”,显然背离了初衷,也实在令人费解。当地农村公厕为何只在“特殊节点”开放?报道称,是因为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,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,所以村里继续让村民使用老旧旱厕。

按理说,公厕在规划设计之初,预算就应该包括日常管理、维护维修等事项,岂能只建不用、只建不管?只重“看得见”的建设,忽视“看不见”的后续运营,必然造成闲置、浪费。

2021年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(2021-2025年)》,其中明确要求:“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,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,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,强化日常卫生保洁”。管理和日常保洁本身也是农村公厕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而合理规划布局则是前提。

农村公厕建设应该是动态的、长期性的,公共厕所只有有效利用起来,才能实现其公共价值,造福于村民。如果农村公厕只是成了向上级部门展示的“静态政绩”,那无非是浪费财政,还不如不建。

类似农村公厕这种民生工程的推进,还是要更多地关注“动态政绩”,从民众的实际获得感出发,去衡量工作成效。

2022年,国家发改委曾发布一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,其中就有安徽青阳县的农村公厕项目。其不仅建立了县委农办、乡镇管护站、村服务点的三级管理体系,还明确县委农办牵头负责农村公共服务日常监督、工作考核、资金拨付等工作,以“责任到人”实现日常管理的闭环,值得借鉴。

也有网友表示,自己老家的公共厕所经常出现如厕完不冲水的现象,让现代化的公厕沦为旱厕。这当中,有的是因为冲洗设备质量问题,有的是如厕者素质问题。但无论如何,遇到类似问题,也应该是加强检修维护、开展文明使用宣传等,而不是将厕门一锁了之。

说到底,民生工程绝不能搞成形象工程。只有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,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,才能真正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。

评论